您现在的位置: fun88网 >> 教育fun88 >> 高等教育fun88 >>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fun88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

出处:fun88网
时间:2019-07-30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更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高校共青团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以广大在校团员青年为活动主体,以社区为活动载体,以服务社区特殊家庭和群体、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有效的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身心培育及社区的良性发展。然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高校和社区都应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健全机制,方能保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发展。

  1 十九大背景下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对群团组织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注关心关爱,指明当代青年将亲身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时代责任。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广大青年团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团员青年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团员青年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1.1 全面提升了团员青年的个人综合素质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收获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在动手实践和沟通交往中所得到的提升是很有限的。利用业余时间,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参与相应的社区志愿服务,在一次次的实践和锻炼中,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今后走上社会、走入职场打下良好的铺垫。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社区是国家和社会的基层单位,更能真实的反映出社会百态,当代高校的团员青年积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扎根社区,能够让他们更加了解国情、社情,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方针,能促进大学生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南湖名都社区签订的“四点半学校”项目,从2015年立项到现在,在社区、街道、居民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四点半学校”是指社区小学生在下午四点半放学后,社区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的社区少年教育学校。小学生大多数放学比较早,从小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接孩子出现了一个“监护真空期”。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与高校进行合作,由社区搭建平台,由高校志愿者组织策划志愿服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和谐有爱的课后互动活动空间,期间开展丰富的活动如:课业辅导、书法课堂、礼仪训练、手工制作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更加有担当和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1.3 有助于向城市辐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源泉。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向社会传播大学文化和大学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在社区开展敬老助残、安全知识宣传、网络知识宣传、爱心辅导等活动,将大学精神渗透到社区,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同时大学生用自身的志愿服务,将“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扬光大,提高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2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实状况及困境

  2.1 高校社区志愿者队伍更替频繁,积极性难以保持

  社区志愿服务是需要长时间连续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尽管现如今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能坚持长时间参加的学生却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大学生在校时间只有大一大二两年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也主要以大一的学生为主,在入校初期,刚刚加入志愿服务工作的时候,热情往往最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该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降低,到了大二往往就无法坚持下去,能留下的仅仅为队伍的骨干成员。这样一来,几乎每一年的志愿者都需要从大一新生中招募,志愿服務的连续性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多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都仅能坚持1-2年,无法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2.2 高校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单调,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高校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往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由他们去服务社区本应能取得很好的传播知识文化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往往只能开展一些清理楼道小广告、爱心募捐、智能手机知识宣讲之类的低层次活动。在其他服务类的活动中也主要是以关爱社区老人和儿童为主,活动形式也非常有局限性,无法合理施展大学生的自身才能和优势,总体呈现出缺乏创新和特色、缺少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尽管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数量很多,但服务项目的水平并不高。

  2.3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精神和内涵决定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一项无偿工作,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都是由学生自筹车费、自行用餐,学生虽无怨言,但长期下来难免出现抱怨和倦怠。当前高校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时,主要过于关注活动的宣传和执行,对于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志愿者后期的监管和评价较为忽视。在长期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若志愿者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和表彰,内心是很难说服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在一项调查“大学生志愿者希望得到何种奖励”中,大部分被调查的志愿者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表彰文件或者证书的奖励,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而现行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中的奖励机制还非常不完善,这会极大的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缺乏认同感,也很难将志愿者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3 创新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路径研究

  3.1 有的放矢,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形式

  由于高校的专业性较强,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不应再将志愿服务活动局限于关爱老人残疾人、爱心辅导、环境保护等内容。高校共青团和各院系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应结合各专业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等区别开展,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国情社情的调研,如信息工程学院可以开展互联网金融相关活动,金融和理财专业可以开展理财知识普及讲座,语文教育专业可以开展免费书法培训班或者普通话训练等等,这样既能培育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又能加强团员青年的专业技能。

  3.2 加强管理,规范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并不是为了索取回报,但若长期得不到奖励和认可,势必会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应该以激励大学生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社会为主要目标。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每个季度都会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通过一个季度的考核来认定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能否升星,最高能达到五星,同时每一年都会对志愿者进行表彰和成果展示,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社區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好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能很好的激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提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这样也更能吸引其他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挖掘他们的内在积极性,方能促使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保持源动力。

  3.3 多方共建,实现实践育人的本质

  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志愿服务工作中始终存在着人力、物力、财力的三重不足,需要得到社会多方的支持。美国的教育体制中就非常倡导高校和社区之间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学生在服务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我国高校共青团也应积极借鉴这种模式,积极与社区和当地街道办合作。一方面要努力争取校团委和院系的支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以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区合作,争取社区领导和居民的大力支持,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新需求,因为他们才是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同时社区的领导也能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多资源,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高校共青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目前共青团志愿活动的资金还是很紧张的,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如果能努力争取到社会的支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成长和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学校、社区、社会的三方共建,对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必定是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

fun88搜索
关键字:共青 共青团 服务工作 路径 困境 志愿
最新高等教育fun88
一流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研
高校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困境及创新路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
浅谈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
高校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方法探究
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
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热门高等教育fun88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